一、专业简介
1、本专业特色:增材制造工程微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强: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着重于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来制造复杂零部件,该微专业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程和项目实训,使学生掌握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跨学科性:增材制造涉及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微专业设置涵盖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3)前沿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学习增材制造工程微专业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提升自身竞争力。
(4)创新性:增材制造为定制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学习该微专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实验。
(5)产学结合:增材制造技术在工业界有着广泛应用,微专业通常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机会和行业导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增材制造工程微专业以其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前沿性、创新性和产学结合等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增材制造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拥有竞争优势。
2、师资力量:围绕增材制造技术与逆向扫描技术,构建了“教学实训、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专业学习氛围浓厚、教师教学基础扎实,教师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围绕教学改革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励30余项。近5年来,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7篇,其中SCI一区14篇、二区9篇,获批3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三维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奖励100多项,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增材制造全流程技术(设计-材料-工艺-后处理-检测)。
2. 具备解决复杂结构设计、工艺优化及产业化应用的能力。
3. 熟悉行业标准、前沿趋势及交叉学科融合。
三、课程设置
1. 核心课程模块
(1)基础理论
《增材制造技术》(涵盖主流工艺:FDM、SLM、SLS、EBM等)
《3D数字化设计基础》(拓扑优化、生成式设计、轻量化设计)
(2)技术与应用
《逆向工程设计》(设备操作、表面数据处理、缺陷控制)
2. 实践环节
实验课程《逆向工程与增材制造实训》:上机操作(金属/塑料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与设计-打印-检测全流程项目(如定制化零件制作)
3. 综合项目实战
跨学科团队合作(如“医疗假体设计+打印+生物相容性测试”)
企业实习或校企联合课题(对接实际生产需求)
四、教学安排
本专业将逐步建设相关课程微课、慕课,同时借助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本专业计划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课。
五、缴纳学费
本专业收费按照我校相关规定,根据学分收取。修读总学分为15学分,每学分收费标准100元/学分。
六、学制、成绩及证书
本专业课程修读时间为2学期(含寒暑假)。成绩单独管理,不计入主修专业成绩单。完成全部课程修满学分的同学可获得我校颁发的“增材制造工程”微专业证书。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七、招生对象及要求
工科类本科生(机械、材料、自动化等专业) ;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或转岗培训) ;非工科创新创业群体(快速原型开发、产品设计)
八、班级管理
本专业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版权所有 © 2012-2026 成人教育网 Corporation.